您所在的位置:东南网 > 宁德频道首页 > 下白石镇历史文化 > 正文

【古港黄崎】一村一特:海岬藟尾 莆仙语岛(二)

nd.fjsen.com  2017-06-30 16:08:06 来源:古港黄崎  我来说两句
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。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,描写自己从小离家,垂老才得还乡,已是物是人非,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。这里乡音就是方言,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地方话”,在中国传统中,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,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。方言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“名片”,它储存了你所有的信息和秘密。方言区的“方言飞地”(即方言岛),那里聚居的人在家说母语,出村说当地话,在特定的地域、特定的人群中表情达意,会非常富有特色和感染力,而这也造成了它传播力不足的问题。

闽语素有“八闽互不相通”之称,所以也必须看到方言传播的局限性、交流的模糊性。诸如,一位卖甘蔗的藟尾妇女操着浓重莆田口腔说普通话:“你给我钱,我 ‘嫁’给你!”原来藟尾莆田话“嫁”与“蔗”同音,让顾客遭遇了尴尬。在这个普通话流行的时代,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要交往,也就避免不了方言间的相互渗透。特别是代表强势文化的语言,会逐步蚕食、同化其他地区的方言。雨果在《论文学》中说:“语言好像大海,始终波动不停。在某些时候,它离开思想世界的此岸而飘到彼岸。被它的波涛遗留下来的一切,就枯萎了下去并且从这大地上消失了。也正是以这种同样的方式,一些思想寂灭了,一些词汇消逝了。对于人类的语言来说,其情形完全与万物相同。每个世纪总要带来一些东西,也要带走一些东西。有什么办法呢?这是势所必然的。

所以,我们在讨论方言岛最终走向问题时,也必须看到方言传播的这种弱势。作为文化载体的方言,应该留住和保存,而作为人际交流媒介的方言,应该在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,找到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。唯有如此,方言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
海扑向山,山贴着海。藟尾的屋,石头坚硬;藟尾的人,皮肤黝黑;藟尾的性格,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延伸和生长出来的,低调而有韧性,固执中饱含热情,就像“佛头角”干旱土地上坚强生长的灌木,有刺,也开温柔的花,也结坚硬的果。2009年12月底,5.5公里、总投资700多万元藟尾公路全线贯通了。村里通了路,运输销售方便了,海货收购价涨出两成多。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,盼望多年的小学、医疗站,都开了工。稀罕的汽车买进了家,久违的亲戚踏破了门。

藟尾村海洋养殖业的发展,不仅富裕了本村,每年还吸引4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。在村码头上,村民陈绍春正在给作业渔船上漆。他告诉笔者,他家有4艘渔船,建有40口大黄鱼网箱,还吊养有海带、龙须菜,但家里只有三个劳力,平时都要雇工帮忙,到收获季节需要的劳力更多,村子里热闹极了。村党支部书记陈绍温感慨道:现在村容村貌变漂亮了,很多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 “天涯海角”呢!日子好过了,一方面要去适应社会发展,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精神的依靠与寄托,方言岛就成为藟尾人的精神寄托之一。交通便利了,与外界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广,加之年轻人外出发展的较多,就很难保证“方言孤岛”今后依然能得到较好的传承。“我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所以一直在采取保护措施,现在我们在村组开会时都提倡讲藟尾话。”

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,都有自己不得不说的故事。语言是一种粘合剂,能够神奇地把一群人,一个部落凝聚起来。同时,方言也是一片流动的土地。无论走到哪里,只要有熟悉而又亲切的乡音伴随,就感觉脚踩乡土,心里就非常踏实,稳定,有一种依赖感。乡音未改,仍然是藟尾人的乡土情怀。

内容摘自下白石知青、福建省作家郑望撰写的《闽海甘棠港-海岸下白石》

  • 责任编辑:廖诗朝     关键字:
  • 打印
  • 收藏
  • 【字号
相关新闻
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
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