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东南网 > 宁德频道首页 > 下白石镇历史文化 > 正文

【古港黄崎】行洋大获,海滩养殖(二)

nd.fjsen.com  2017-06-30 16:10:45 来源:古港黄崎  我来说两句

大获(宋·梁克家《三山志》叙“大小蒦” ,“蒦”疑“藿”之误。因大获村居大霍山海边)与行洋一样,立足传统渔业优势,深耕细作,海域掘“金”。农谚中有“初一、十五涨大潮,初八、二十三到处见海滩”之说。每当退潮时分,蔚蓝色的港湾里,露出大片乌黑油亮的滩涂。泥蚶、溢蛏、花蛤、弹涂鱼……,都“种”在这5000多亩海滩上;每当海水退去,宽阔的滩涂,显得散淡与空旷。村民三三两两分散在滩涂的各个角落,或翻找花蛤,或挖淡菜,或网小鱼小虾……趟过滩涂上那条200多米长的蜿蜒水道,便是一片广阔的海蛎场,上面密密麻麻全是长满海蛎的小石柱。近百名忙着收海蛎的中年妇女就猫在石柱后面。她们戴着黄斗笠,包着花头巾,穿行在蓝天碧海之间,呈现出一幅怡情悦性的风景。同时,兼顾540多亩山地、1800多亩林地资源开发,种植果蔬、种高优作物、创工业园区……经过奋力打拼全村372户1375人终于大获全胜,成为下白石镇数一数二的“明星村”。村里经济能人廖善华,多年经营海鲜,如今是当地养殖大户收入相当可观;李祖峰、李祖祥、李祖奇兄弟又办虾塘又办按摩器厂,已收获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丰盈! ……

行洋与大获村毗邻,就连完小校也是分分合合的。前些年,大获、行洋小学合并成“大洋小学”。 (后来,因高速公路、铁路建设拆迁,两村小学又分开建。大获小学因王永庆基金支建而名“明德小学”;行洋小学名“行洋老区小学”。)谓之“大洋”,即大获、行洋也。古代福宁郡北路:七都—白鹤岭—大洋道—大梨岭—黄崎镇—贯岭镇(分水关)。 “昨下白鹤林,今登大梨岭……”,明朝诗人谢肇淛走的就是福宁“大洋道”。历史上福州经宁德、通往长溪县(霞浦)、福安的 “大洋官道”上,远远的就看见那座桥。桥建于清代后期,官赋名 “大洋桥”, 不过当地老百姓都习惯称之为 “石桥”。“石桥”为东南—西北走向,一墩双孔平梁,面积为45平方米。桥面两侧设石护栏,桥面每边由三条大条石铺设,中间嵌铺小条石。桥也是路,桥是路上最特殊重要的一段,其搬运与作法都值得研究。“大洋桥”,是福宁古道的必经之地,也是大获、行洋通往外界的最主要的路桥。

今天,近看静默地卧着的老石桥,如同端详一位饱经沧桑充满传奇的耄耋老人。走过古石桥,白马大明王宫、显应宫、慈化寺信众接踵摩肩……大获全村二十多个姓中以林、李、廖等为大姓,并在村里建有祠堂。大获林,肇基祖功烈公、天寅公,林祠由两公后裔合建。坐乾向巽加亥分金,砖混结构,二进式,建筑面积408.8平方米。厚重的文化,为其村增添了无穷魅力;位于行洋村20号南侧的陈家厅,为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所建,主座清同治年间维修。坐东向西,为土木结构二进廊院式建筑,占地面积444平方米。戏楼面阔三间,主座面阔三间带两廊,进深五柱,较为宽敞地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 “移步不换形”的脉脉风韵。整座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行洋陈家厅,在岁月的风霜洗礼里,默默见证着“大洋”沧海桑田的巨变。

如今,漫步行洋大获,可见村容村貌大可与一般城镇相媲美。蓝天白云、碧波荡漾、绿树绕村……“万顷琉璃到底清,寒光不动海门平。鉴开波面一天净,虹吸潮头万里声。吹断海风渔笛远,载归秋月客帆轻。芍陂曾上孤舟看,何似今朝双眼明。”(宋邑人余复诗)美丽的行洋,形成一道蜿蜒曲折的岸线,白鹭精灵般上下起舞,意外大获的精彩。行洋到大获,也是大有收获:凭海临风,就像彩色画似的“人间仙境”!

内容摘自下白石知青、福建省作家郑望撰写的

《闽海甘棠港-海岸下白石》

  • 责任编辑:廖诗朝     关键字:
  • 打印
  • 收藏
  • 【字号
相关新闻
东南网新闻援助频道
宁德新闻官方微信点击或扫描关注